商英三下乡 11 | 红岩火种 薪火相传——川外学子赴奉节开展“三下乡”实践 |
2025-07-09 (阅读:) |
“这就是彭咏梧烈士带领川东游击队的工作地!”“脐橙园里硕果累累,每一颗都饱含着乡村振兴的希望!”近日,重庆奉节的红色遗址与金色果园间,跃动着一抹炽热的青春亮色。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红岩火种实践队的队员们,将追寻红色记忆的脚步化作生动实践,开启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 此次活动串联“历史场馆研学+产业调研创新+革命遗址溯源+老兵访谈传承”四大实践模块,通过“沉浸式体验+在地化服务+成果化转化”三重路径,让青年学子在行走中感悟红岩精神,为千年诗城注入青春动能。 溯洄历史 在文物史料中触摸信仰温度 7月6日清晨,实践队首站抵达夔州博物馆。在全息投影与文物陈列交织的展厅里,队员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,于明清时期军事防御工事复原场景里感受巴渝儿女的抗争意志,在抗日爱国名将冯玉祥的“踏出夔巫,打走倭寇”中读懂民族血性。 (讲解员向队员们介绍奉节红色历史) 赋能乡村 在橙园振兴中看见红色生机 午后的大坝村橙园果香四溢,实践队跟着村支书走进智能化千亩橙园。“以前靠天吃饭,现在靠‘红岩先锋’改革后搞技术革新,电商直播单人销售额便能破百万!”特色的“一屏治制”,让大家发现更令人振奋的变化:通过“党建+清廉村居”建设,村里不仅摘了“穷帽子”,还成了奉节首个走向共同富裕的“亿元村”。镜头里橙红的果实与身前“红岩火种实践队”的标语相映成趣。 (队员们认真观看大坝村宣传片) (与当地干部合影留念) 缅怀先烈 在游击基地聆听历史回响 次日破晓,团队驱车前往平安乡川东游击基地。平安乡文化站站长在青瓦土墙的陈列馆中口述还原曾经的燃情岁月。阳光透过木窗洒在烈士遗物展柜上,队员们驻足展区,在沉浸式讲解中红了眼眶。随后,大家在基地前重温入团誓词,誓词声与山间松涛交织,化作对先烈的深切告慰。 (当地站长为队员们介绍基地情况) 对话老兵 在岁月叙事中传承担当精神 在平安乡村委会,退伍李平安谈及在建的红岩精神教育基地时,队员们围坐在老式木桌旁,用录音笔记录下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“忠诚”“奉献”“接力”等关键词。 (队员们认真倾听并记录) 踏浪归程 在山水之间续写青春答卷 从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三花路到奉节的瞿塘峡,从渣滓洞的铁窗到川东游击基地的议事屋,实践队用双脚丈量红色土地。临别时,队员们计划将收集的史料与调研数据整理成报告,为打造联通主城区的‘诗城红岩’研学路线”,传播红岩火种精神。有队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:“依畔在江岸的万亩橙园带来的震撼,使我突然明白,红岩精神从来不是尘封的记忆,而是正在生长的希望。”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,让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读懂“初心”二字——它是博物馆里文物的静默诉说,是老兵眼中未熄的战火荣光,更是橙园里蓬勃生长的振兴图景。实践中,队员们正运用新媒体制作红色故事短视频,还将为当地设计联通主城区的红岩精神研学旅行路线。“你们用年轻人的创意,让红色文化更有吸引力”大坝村支书握着队员的手说道。未来,红岩火种实践队将持续深入开展红色研学路线优化、农产品宣传等行动,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的乡野间绽放新的光芒。 图文 | 田于娟 文字 | 王襄凝 排版 | 孔 玲 初审 | 栗若涵 复审 | 金 晶 终审 | 胡文飞 曾 静 |
【关闭窗口】 |